Saturday, March 27, 2010

人蔘 , 西洋蔘 , 黨蔘 , 玄蔘這四種蔘類有何分別?

藥理性質為何?

人參,大補肺中元氣,益土(脾)生金(肺),能增強學習及記憶能力,降血糖,補氣血,抗衰老,增強免疫功能。

人參,因能促進血管再生,間接使腫瘤穫得大量血液供應而變大,所以癌症或有腫瘤患者,慎用。

西洋蔘(花旗蔘)主要產於美國、加拿大等地,由於美國威斯康辛州所出產的蔘質優量多,所以一般被稱為花旗蔘。功效:在眾多蔘之中,只有花旗蔘稍涼,所以最適合「涼補」時飲用。花旗蔘能夠益氣降火、解酒清熱、提神健脾開胃,適合工作繁忙引致睡眠不足之人,長期服用亦無妨。適合有火氣的年青或酒過多的人。

黨蔘。偏於固脾胃。本草備要:性味,甘平。功用:補中益氣,調和脾胃,除煩渴。中氣虛微,用以調補,甚為平安。

玄蔘,又名:元蔘。偏於退火,滋腎水。本草備要:性味,苦鹹微寒。色黑入腎。能壯水以制火,散無根浮游之火。益精明目,利咽喉,通二便。治骨蒸傳屍,傷寒發斑,懊憹(鬱悶不舒),煩渴,溫瘧灑灑,喉痺咽痛,瘰癧結核,癰疽鼠瘻。

參考資料

中醫藥聯盟 http://www.cstuna.com.tw/

=========================================================================


中藥也是藥

自己勿亂用喔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5-05/17/content_2965381.htm


高麗人參雖是百補之王:“功參天地”,卻非百無禁忌,更不能因為它大補元氣而服用過量而產生人參綜合症。


七種人士不宜服參

a 有強烈過敏體質的人,若服參後出現皮疹,則不可服用。有化膿性發炎時更不可服用。

b 高血壓病人屬肝陽上亢者,服後易引起腦血管意外,但虛寒的高血壓病者可用人參,不過用量宜少,當收縮壓>180mmHg時,無論哪一型病者均不宜服用人參。

c 感冒發熱時一般不宜服用。因發燒時心悸劇烈,服用人參會提高血循環使心悸,更甚而使病情加重。

d 因突然氣壅而得的喘證,或因燥熱引起的咽喉乾燥,一時衝動引發的吐血、鼻衄等病都忌用人參。

e 濕熱壅滯導致的浮腫,服參後浮腫更甚(因人參有抗利尿作用),腎功能不全伴尿少者亦慎用。

f 失眠、煩燥孱實證者不宜用,否則睡眠更差。

g 凡氣盛、身熱、脈滑實有力,大小便不通而實熱者均忌用人參。


食用人參禁忌

不同種類的人參其作用機理也不一樣。一般來說,西洋參藥性屬涼性,一般用于熱證,如血壓增高、便秘等。而人參性溫,適用于寒證。其中生曬參為清補之品,主要用于氣陰兩虛的證候和症狀。


========================================

人參和紅參之分別

人參根據不同的加工方法,有白參和紅參之分,把生鮮人參表皮剝後乾燥製成的稱為白參,將不經剝皮的生鮮人參蒸熟、乾燥製成的稱為紅參。由於紅參含著表皮直接加工,富含白參所沒有的Rg2Rg3Rh1Rh2等特殊成分,又紅參含有麥芽醇(Maltol) ,具特殊作用,這些都是白參所沒有的。

=========================

人參與西洋參屬於五加科植物,參由於炮製方法不同,分為白參與紅參,白參是白曬參,曬一曬就賣了,沒有炮製,西洋參也是白參,早期有把外面的粗皮去掉,磨光,所以稱為「粉光參」,現在的西洋參沒有經過這項程序,它也稱為「法蘭參」,早期西洋參從緬甸進到四川,因次又稱「巴參」,而在美國五大湖也有栽種,所又稱「花旗參」。

  「紅參」是磨皮,蒸餾醣化、烘乾後的參,專指東方的參。紅參沒有燥熱的問題,紅參由於經過炮製,去掉纖維,容易吸收,是「即溶」的,因此在口腔黏膜吸收時,速度很快,會感到口腔血管充血,這不是「上火」,而是吸收好。所有參,包含西洋參,都是補氣的,沒有燥熱的問題,磨成粉含在口中是最適合的,用燉的一天三錢以下,慢慢喝,連纖維都可以吞。在此澄清,人參沒有寒熱虛實的問題,沒有配伍的禁忌,放進感冒的藥方,還可以讓感冒好得更快。所以有人說吃人參,老是感到喉嚨腫痛現象時,這未必能肯定是「上火」,或加重感冒現象,反而不能排除是精神官能症中的「喉球症」所造成的。

=========================

人參中最名貴也少見的是野山參,其次則是移植幼小野山參栽種的移山參,但兩者皆很稀有,因此目前流通最上等的參類屬紅參,紅參必須栽種六年後才採,之後採取蒸熟曬乾或烘乾而製成紅參,包括有大陸產的石柱參、干章參、日本紅參及高麗參,再次之則為取自紅參淘汰的﹁洋參﹂包括日本東洋參、韓國的太極參,以及大陸的大力參,至於常用來煮人參雞的參則為白參,以沸水浸燙後再浸糖汁曬乾,而所謂的「西洋參」,因為它的製程中常會磨去外皮,色白而有粉狀,因此又被稱為「粉光參」,主產地是在美國、加拿大及少部分的歐洲,此外還有生曬參,也就是洗淨曬乾使用的參類。

「百補之王」的藥性作用

人參藥性的差異除了栽種區域不同而有所別外,因為加工處理方式有別也不同,長庚醫院北區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表示,在過去尚未以科學分析之時,中醫界已經知道白參類具有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適用於「治食少、倦怠、反胃吐食、眩暈頭痛」;紅參均經過添加附子、乾薑等熱性中藥炮製過,所以性質偏熱,具大補元氣、補陽固脫、安神,適用於「中氣不足、四肢欠溫、尿頻遺尿、消渴等症」,而西洋參味甘、性涼,雖然和味甘微苦的人參均可益氣生津,因甘能生津、溫能補陽散寒,苦能燥濕,濕能傷陽,人參在衽氣方面勝過於西洋參,但性涼的西洋參,涼能清熱,甘涼相合,既能清熱養陰,又能生津止渴,因此清熱生津就得用西洋參。

而今拜科學分析之賜,人參「百補之王」的秘密揭曉,而何以不同參有不同作用的因素也得以解析,中華民國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潮宗表示,科學分析顯示,人參最主要的作用在於皂,目前可測得的人參皂約有十三種,白參的人參皂以RaRbRcRdReRf等系統為主,它主要作用在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及膽固醇、中性脂肪之調節作用;而紅參所含的人參皂則是以RhRgRs等系統物質為主,主要功能為免疫系統及增強體力之強化作用,也就是因為它們主要作用在不同的部位,因此服用後會產生不同的現象。

過去常聽中醫師說「燥熱體質不能吃人參,要吃參鬚、西洋參」,讓主產高價紅參的韓國很不服氣,而愛用人參的各國也紛紛開始研究,首先,約莫在四、五年前,韓國有研究證實,人參具有降血壓的作用,高血壓等燥熱體質也能食用人參,但因頗有商人為自己吹捧的意味,因此依然無法改變人們對於人參過於燥熱的觀念,直到去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發表研究結果,證實人參在人體會產生﹁雙向調節﹂作用,也就是說人參具有提高血壓,也有降低血壓的雙重作用,楊賢鴻表示,其實中醫也了解人參有這種現象,但因目前還無法將人參用來降壓或升壓的量予以量化,擔心民眾誤食,因此請燥熱體質勿用人參的說法,其實只是一種保護患者的簡化說法。

目前為止,研究證實人參的各種功效包括:促進血管生長、促進組織癒合,但在人體發生癌組織時,則有抑制癌組織生成血管、人參皂的Rh2及人參多醣可強化免疫能力,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在糖尿病方面也有雙向作用;可使高血糖症的血糖降低,又可使胰島素引起的低血糖症的血糖升高。而在中樞神經方面也有雙向調節作用,它一方面能興奮中樞神經,以減輕疲勞,增加工作效能、人參皂Rb1Rg1可調節神經的傳送功能,促進人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是目前美國研究抗失智症的熱門藥物,另一方面,它又有鎮靜安定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能用於焦慮的安神,而它能使血管舒張,使上皮細胞釋出一氧化氮的作用,更被視為具有「助性」之效。

而人參皂的Rg1Re物質則可強化心臟之收縮舒張力,改善心衰竭;人參皂的Rb1Rg1,能對抗多種因素誘導微粒體的脂質過氧化作用,尤其紅參含有強效型抗氧化劑麥芽酚(Maltol),而被認為具有抗衰老作用,也呼應了古藥籍中人參「久服能輕身延年」的說法。

雖然人參大補元氣,對於元氣消耗者具有養生及救命功效,但必須謹守感冒、發燒、身體有發炎時不吃人參的原則。此外,體虛補身服用人參前也得先請教醫師,中醫有所謂「虛不受補」,這是因為當虛症患者體虛時常合併消化機能差,服用溫熱的人參可能會引發腹脹腹痛而無法消化,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另外,老人用參補身時也得小心,因為老年人常有肝腎陰液消耗,陰陽易決離的問題,導致肝風肝陽上亢,過量食用紅參反而猶如火上加油,因此老人服參補氣,建議最好以少量方式,如慈禧太后每日含參一錢(二.五克),到老依舊能保持童顏。


Tuesday, March 23, 2010

關於「醫鑰」中醫之鑰 ~ 彭奕竣醫師2010.03.21中央大學演講1-12

本電子書是彭奕竣中醫師精心大作「醫鑰--揭開中醫的奧秘」(1998年10月 第六版)之電子版本,獲得彭醫師授權中醫之鑰網站編製發行免費流傳,以利國人了解中醫之奧秘。

彭奕竣醫師20100321中央大學演講1-12 videos
From: MrTcmpon | March 21, 2010 | 636 views
彭奕竣醫師20100321中央大學演講

主題
1. 中醫藥可解決西醫藥無法解決之問題


2. 健康是一輩子的事,中醫應列入國民義務教育







http://www.youtube.com/user/MrTcmpon#p/u/21/EWhmow8KDV8

March 17, 2010
中醫的科學原理
駁斥「中醫偽科學論」的有力武器—《中醫的科學原理》- 陳華

近日來,關於中醫是偽科學,呼籲要取消中醫的言論在網上泛起波浪,「中醫偽科學論」得到許多人的支援。在這些人中,有些是教授級人物。對於中醫是否是偽科學的問題,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上個世紀的幾十年中,國內外許多科學家對中醫進行過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中醫是科學的。為了駁斥「中醫偽科學論」,筆者在這裏向大家介紹拙作《中醫的科學原理》一書,希望支援中醫的讀者能夠拿起有力的武器,去批駁「中醫偽科學論」這種錯誤的言論。
  
筆者本人是文革恢復高考後第二批考上大學的,在中山大學生物學繫唸書。本人在大學期間,正是我國改革開放,思想大解放的年代。當時本人很年輕,富於探索精神。本人在遨遊於生命科學的海洋中的時候,被當時所出現的許多奇異的事物所吸引,特別是被神秘的中醫所吸引,暗自下決心去探索中醫的奧秘。

龍評天下

1982年本人大學畢業後,留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任教,開始時主要從事體質人類學的教學與研究,後來對醫學人類學感興趣。因此,在工作之餘,在具有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了西醫大學本科的主要課程,並且連續近十年對中醫的科學原理進行不懈的探索。本書寫成之後,在大陸多家出版社投稿,纍纍被退稿。後來想到向香港的出版社投稿,終於在失敗一次後,被香港的商務印書館接納出版。後來又在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本書已經成為臺灣多所大學的教科書或者教學參考書。可惜這本書目前還沒能在大陸出版。許多人都不瞭解這本書的內容,因此,筆者撰寫此文對這本書作一簡要的介紹。

《中醫的科學原理》全書共九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陰陽學說,第三章五行學說,第四章藏象學說,第五章經絡學說,第六章病因學,第七章診斷學,第八章藥物治療學,第九章,藥物與方劑。

本書的宗旨是在總結前人有關中醫的科學實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思維,去揭示中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科學原理或者科學內涵。本書在每一章節首先對傳統中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進行簡略的闡述,然後,對中醫的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科學實質和科學原理進行闡釋。

在第二章陰陽學說中,本人對於陰陽的實質主要從(1)人體的陰陽;(2)陰陽的節律;(3)陰陽的特點和相互關係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例如,在論述人體的陰陽時,筆者從人體整體的結構和功能,細胞和分子水平,生物熱力學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揭示陰陽概念在人體結構和功能的物質基礎。

在論述「血液迴圈與陰陽」時,筆者寫道:「動脈中的血液離開心臟,屬陽;靜脈中的血液和淋巴管中的淋巴液流回心臟,屬陰。

心臟是血液迴圈的動力。凡是使心臟興奮性增強,收縮力加強;血管緊張性增加;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的因素為陽,反之為陰。

在微循環方面,凡能使微動脈舒張、毛細血管充盈、流速加快、開放數增加的因素屬陽;凡能使微動脈收縮、毛細血管灌流不足、流速減慢、開放數減少的因素屬陰。

對於血液流變性來說,紅細胞壓積下降為陽,上升為陰。全血黏度下降為陽,上升為陰。纖維蛋白原上升為陽,下降為陰。紅細胞電泳時間縮短為陽,增長為陰。血沉升高為陽,下降為陰……」。

在論述「消化與陰陽」時,筆者寫道:「……一般來說,促進消化管的運動和消化腺的分泌的因素屬陰;促進消化道對營養物質和水的吸收的因素屬陽」。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脾胃虛寒時多洩瀉,脾胃實熱時多便秘。

在論述「神經系統與陰陽」時,筆者寫道:「神經系統興奮性提高屬陽;抑制性提高屬陰。

中樞興奮性遞質屬陽;中樞抑制性遞質屬陰。……

對於控制軀體運動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來說,支配伸展肌群的中樞部位和纖維屬陽;支配屈收肌群的中樞部位和纖維成分屬陰。

對於植物性神經系統來說,交感神經系統屬陽;副交感神經系統屬陰。對於交感神經節後纖維來說,交感腎上腺素能纖維為陽中之陽;交感膽鹼能纖維為陽中之陰。」

在論述陰陽的節律時,筆者從年節律、月節律和日節律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例如,在論述日節律時,筆者根據現代氣象資料論述《內經》有關記載的科學性。筆者寫道:「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由於太陽輻射的強弱變化,氣溫也呈現日節律變化。《素問.金匱真言論》指出:『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平旦至日中為6~12時;日中至黃昏為12~18時;合夜至雞鳴為18~24時;雞鳴至平旦為0~6時。由於《內經》所描述的是中原一帶的情況,因此,以上論述與實際基本上相符。6~12時,太陽輻射逐漸增強,並達到最大值,為陽中之陽;12~18時,太陽輻射逐漸減弱,並最後消失,為陽中之陰;18~24時,地面長波逐漸減弱,氣溫逐漸下降,為陰中之陰;0~6時,地面長波輻射繼續減弱,氣溫繼續下降,並達到最低值,但不久將迎來日出,因此,為陰中之陽。」

在第三章五行學說中,筆者分析人體各器官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從不同器官之間的正負反饋調節的角度來論述五臟之間的相生和相剋。相生是臟與臟之間的正反饋調節作用,相剋是臟與臟之間的負反饋調節作用。

例如,在分析五臟的相剋關係時,筆者發現,構成五臟實質的器官從主動脈分出的部位有先有後,反映出這些器官之間的負反饋調節作用。供應構成中醫「心」臟的器官集合(腦、心臟、甲狀腺和甲狀旁腺)的動脈最先從主動脈分出,在血液供應上佔優勢。接著,供應構成「肺」髒的器官集合(氣管、支氣管、肺)的動脈從主動脈分出。然後,供應構成「肝」臟(肝)和「脾」臟(十二指腸、脾、胰)的動脈從主動脈分出。最後,供應構成「腎」臟的器官集合(腎上腺、腎、性腺)的動脈從主動脈分出。

筆者寫道:「總而言之,五臟相剋的證據之一是支配構成五臟實質的器官集合的動脈依次從主動脈分出的事實。因此,當心臟、腦、甲狀腺和甲狀旁腺的血流量相對增加時,肺的血流量便相對減少,即火克金;當肺的血流量相對增加時,肝的血流量便相對減少,即金克木;當肝的血流量相對增加時,脾臟、胰腺和十二指腸的血流量便相對減少,即木克土;當脾臟、胰腺和十二指腸的血流量相對增加時,腎上腺、腎和性腺的血流量便相對減少,即土克水;當腎上腺、腎和性腺的血流量相對增加時,心臟、腦、甲狀腺和甲狀旁腺的血流量便相對減少,即水克火。一般來說,器官的血流量增加,功能便加強;器官的血流量減少,功能便減弱。因此,構成五臟的器官集合依靠動脈分支的相對位置完成負反饋調節作用。」

在第四章藏象學說中,筆者從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的角度將中醫的「臟腑」與現代人體解剖學進行比較後發現:「中醫五臟的功能與現代解剖學相應器官的功能之間有較大的差異,而六腑的功能與現代解剖學相應器官的功能基本一致。

經過深入分析,我們發現:(1)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腎俞所主的疾病與五臟所主的病變一致;(2)五臟的實質可以根據支配內臟器官的交感神經在脊髓中樞的節段性和支配內臟器官的動脈分佈情況來確定;(3)五臟的功能融合了
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4)五臟的機能狀態由神經、體液進行調節,體現為五臟的陰陽氣血。」

接著,筆者從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的角度分析中醫臟腑的實質,認為:中醫的「心」臟是「以心臟、甲狀腺、甲狀旁腺和大腦等器官為主體構成的功能單位」;「肺」臟是「以肺、支氣管和氣管為主體構成的功能單位」;「脾」臟是「以脾、胰和十二指腸為主體構成的功能單位」;「肝」臟是「以肝臟為主體構成的功能單位」;「腎」臟是「由丘腦下部和垂體所調節的,以腎上腺、腎和性腺(睪丸或卵巢)為主體構成的功能單位」。

筆者還從現代解剖學、生理學和醫學的角度對中醫關於每個臟腑的功能進行解釋。例如,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穀精微」和「主統血」等功能。筆者寫道:「脾主運化水穀精微指的是十二指腸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通過收縮運動對食物的機械消化作用,以及通過胰液和小腸液對食物的化學消化作用。十二指腸的分泌和運動以及胰腺分泌胰液功能的正常是食物消化的先決條件。因此,要完成消化食物的功能,副交感神經必須維持一定的緊張性。若副交感神經功能低下,十二指腸的分泌、運動功能減弱,胰腺分泌的胰液減少,就會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脾主統血指的是脾臟濾血、造血、儲血和免疫的功能。脾氣不足時,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弱,脾臟腫大,滅血功能亢進,可出現貧血或因血小板減少而導致的出血性疾病」。

在第五章經絡學說中,筆者對前人研究中發現的經絡現象的證據,經絡現象的特徵,穴位的組織結構和國內外關於經絡的各種假說的基礎上提出一個新的經絡模型——「往返遞進連續反射模型」的假說來解釋經絡的結構,希望將來有人能用實驗來驗證這個模型的正確與否。
在第六章病因學中,筆者運用現代科學對中醫病因學說中六淫、七情、疫癘、飲食勞倦、外傷、痰飲、瘀血等概念的實質以及運氣學說的實質進行了闡述。例如,關於「寒邪」的實質,筆者寫道:

「寒即低溫。寒冷可使毛細血管收縮,立毛肌收縮,甲狀腺素分泌增加,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副交感神經興奮性提高。寒冷使呼吸道黏膜的穿透性降低,毛細血管收縮,因此,病毒容易從呼吸道侵入人體。 對於外寒證來說,寒邪就是誘導患病的低溫氣候。……內寒證是內分泌和能量代謝失調而引起的機能障礙」,以器官的血液迴圈不通暢,能量代謝降低為特徵。

在第七章診斷學中,筆者運用現代科學對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和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和臟腑辨證的實質進行了闡述。在關於脈診的論述中,筆者用科學的語言對中醫常見的病理脈象二十八脈和十怪脈進行闡述。例如,對於「浮脈」,筆者寫道:「浮脈是脈搏位置表淺,體表血管舒張,血管彈性阻力降低,體表血流量相對增加時呈現的脈搏形象。主要病因為風寒或風熱初襲的表證,即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疾病的初期。由於致熱原的作用,病人發熱,心率加快,代謝加強,體表血管因散熱的需要而舒張,血流量相對增加,因而呈現浮脈。浮而有力為表實,表明迴圈血量未減少,或有所增加;浮而無力為表虛,表明迴圈血量因出汗而減少。浮脈的形成機理是體表血管舒張,體表血流量相對增加。」

在關於八綱辨證的表證的論述中,筆者寫道:「表證是機體在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初期的反應狀態。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後,外源性致熱原和內源性致熱原作用於試虱士仕視前區—丘腦下部前部的中樞性溫度感受神經元,使其閾值升高,調定點上移,因而出現惡寒、發熱。浮脈是體表血流量相對增加,內臟血流量相對減少的結果。頭痛是腦血管收縮或舒張的結果。出汗是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經興奮的結果。惡寒是表證的標誌之一,是致熱原使體溫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的結果。

表證的治療原則是發汗解表。發汗解表藥一般具有發汗、解熱、抗菌抗病毒作用。

表證可分為表寒證和表熱證。表寒證多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好發於寒冷季節,機體反應以特異性免疫反應為主,血液中淋巴細胞增多。……表熱證多由細菌感染所引起,好發於炎熱季節,或由病毒感染後出現III型變態反應以及病毒感染併發細菌感染所致。」

在第八章藥物治療學中,筆者用現代科學語言論述了中醫的治療原則以及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的原理。例如,對於「汗法」的原理,筆者寫道:

「汗法是針對表證而設。表證的主要特徵是惡寒。惡寒是視前區—丘腦下部前部的熱敏神經元因受致熱原(pyrogen)的作用閾值升高,調定點上移,散熱中樞受抑制,體表微血管和上呼吸道黏膜微血管收縮,汗腺分泌停止的表現。惡寒之後會出現發熱。

發汗解表方藥具有抗菌、抗病毒、擴張末梢血管、協助發汗、解熱等作用,因而對產熱中樞和散熱中樞有調節功能。

表寒證一般為感冒或感染性疾病初期,多為病毒感染所致。此期體溫開始升高,產熱量增加,散熱減少,在畏寒或寒顫的同時,體表血管和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縮。辛溫發汗方藥具有提高交感神經功能,提高代謝率,擴張體表和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改善血液迴圈,抗菌抗病毒,協助發汗的作用,因而可對抗表寒證。

辛溫發汗方藥具有發汗、利尿的作用,使體內多餘的水分得以排泄,故可以治療水腫。

辛溫發汗方藥能提高交感神經功能,具有抗炎,抗變態反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因而可治療風濕。

發熱證一般是上呼吸道感染已發展至高峰,病原體逐漸增殖,發熱達到高峰,血管收縮和肌肉緊張性增高等反應減弱,因而發熱重,畏寒輕。表熱證多由細菌感染所致,也可以是病毒感染後出現III型變態反應的結果。辛涼發汗方藥具有抗菌抗病毒,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抑制心臟功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機體代謝率,發汗和解熱等作用,故可對抗表熱證。

辛涼發汗方藥能擴張外周血管,發汗,解毒,促進機體對麻疹病毒的免疫反應,故可用於透發麻疹。」

在第九章藥物和方劑中,筆者用現代科學理論對中藥的性能、禁忌、分類和配伍進行分析,探討其原理和實質。例如,通過分析,筆者找出了中藥所含生物鹼的化學結構與寒熱的關係。

筆者寫道:「生物鹼的寒熱性與其分子中氮原子的數目和存在狀態有關。

一般來說,生物鹼分子中氮原子數越多,寒性越強。例如,存在於苦參中的安娜吉堿(anagyrine)和苦參堿(matrine)的分子中都有兩個氮原子。

生物鹼分子中的氮原子可以以伯胺、仲胺、叔胺和季胺的狀態存在。

一般來說,生物鹼中的氮原子以季胺和伯胺狀態存在時表現為寒性;含一個氮原子的生物鹼中的氮原子以仲胺和叔胺狀態存在時則表現為熱性。例如,黃連所含的小蘖堿(berberine)為季銨衍生物;益母草所含的益母草堿(leonurine)中有一個氮原子以伯胺狀態存在;麻黃所含的麻黃堿(ephedrine)為含一個氮原子的仲胺衍生物;延胡索所含的延胡索乙素(corydalis B)為含一個 氮原子的叔胺衍生物。」
在論述中藥的分類時,筆者對中藥各類常用藥物進行科學解釋。對於解表藥,筆者寫道:

「表證是感染性疾病初期出現的病證。表證的病理反應主要表現為體表、呼吸道黏膜和腦部的血管出現舒縮變化,體溫調節中樞因受內源性致熱原的作用而出現障礙。

解表藥具有調節體表、呼吸道黏膜和腦部血流量,發汗,解熱,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辛溫解表藥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交感神經系統,強心,擴張皮膚血管,刺激汗腺分泌,利尿,抑制變態反應等作用。

辛涼解表藥含有揮發油、糖甙、生物鹼等成分。其化學成分的分子多帶羥基或雙鍵,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鎮靜,降血壓等作用。」

筆者認為,中醫的出路在於現代化,而中醫理論的現代化是最重要的一步。中醫理論的現代化是在用現代科學去分析闡明傳統中醫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科學實質和原理,使得傳統中醫能夠用科學語言來表述,但是又不偏離傳統特色。

筆者的拙作《中醫的科學原理》就是對中醫理論現代化的大膽嘗試,雖然書中的觀點可能有不完善或者錯誤之處,但是,這種研究思路應該是正確的。本書出版後,筆者曾贈送給國內多名中醫專家或者中醫現代研究專家,都獲得了肯定。廣州中醫藥大學著名中醫專家鄧鐵濤教授在給本人的信中寫道:「大作內容豐富,基本能反映中醫之科學內容,經過大作的闡釋使讀者對中醫之理論容易接受,的確達到揭去神秘面紗之目的。在此祝賀你的成功!……大作讀後心情舒暢……建議大作翻譯成英文版出版。」原中山醫科大學中醫理論現代研究專家侯燦教授在信中寫道:「初步流覽內容,對你非醫學專業而能融會貫通已有科研成果,系統展示中醫理論的若干科學原理,深感敬佩。可喜可賀。」

筆者通過對中醫進行科學分析後得出的結論認為,中醫雖然誕生在沒有科學儀器進行檢測的年代,但是,中醫的理論基本上符合科學規律,從不同於西醫的角度反映了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等規律,是可以用科學給予闡明的。

原文網址 http://news.21cn.com/luntan/liantang/2006/10/23/3009830.shtml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新足部健康法 ~ 吳若石神父

CWTVDecember 24, 2008
相關報導: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 j?id=36375
更多天下影音
http://video.cw.com.tw/
來自瑞士的吳神父,不僅傳教也傳播健康。曾為風濕病和關節炎所苦,他無意中透過足部按 摩,讓自己不藥而癒,更讓他的足部健康法,從台灣風行到全世界!


吴若石神父(Fr.Josef Eugster,1940-)瑞士籍,天主教派驻台东传教。1978年自学脚底按摩治 愈关节炎后,1980年返国进修专业,而后返台开始热心服务教友,经媒体竞相报导其神 奇疗效,且出版台湾第一本脚底病理按摩专书。因求助者络绎不绝,乃成立研究会及相关协 会推广。迄今吴神父脚底按摩在华人地区名声斐然,国际间亦享有盛誉,受益者不计其数, 遂被称为「脚底按摩之父」。
  2001年,他将23年研究足健法的心血结晶,出版「吴神父新足部健康法」、自传「知 足常乐--吴若石神父回忆录」同时面世。
  郑英吉台北师专毕业。国际医科交流大学传统医学博士。从事音乐教育工作25年,研究脚 底按摩23年,学习中医30年。
  1983年起,吴神父经常北上共同研讨脚底按摩,乃将中医介绍分析给他,二人渐渐发展 出以阴阳五行为本的新足健法。1984年起,时常与吴神父连袂出席国内外足健法会议, 二人可说是最佳拍档。现任吴若石神父健康法国际交流学会会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9MYF76-CE4&feature=related









CWTVJanuary 06, 2010健康!只要你每天早晚花個五分鐘,幫你的腳輕擦揉捏運動,不需花大錢就可以 腳部美白又保健的效果!擁有健康,請從每天五分鐘腳底按摩開始!
Category:Education